《冰灯》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9 08:02:25
《冰灯》教学反思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灯》教学反思1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近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 ……此处隐藏14816个字……觉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赞同,当然其他孩子也针锋相对,认为'我'的爸爸的爱更美什么的,但是在争论中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过一次次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发表各自的意见,朗读,效果很好。

在另外一篇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学习《电话的发明》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一句话"……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个孩子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个"又"字,马上提出:"老师,课文只讲到他们做的一次实验,为什么这里还用'又'呢?"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注意到,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而其他孩子对这个问题很疑惑,很有兴趣,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再读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来这篇课文没有什么味道,孩子不是很爱读,来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马上来了兴趣,很多孩子认真读起课文,寻找原因。经过这么一读,他们找到了了用"又"的原因,同时他们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兴趣似乎也提高了很多,接下来的学习中好像都不放过课文中的每个字眼。

以上两个的小环节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这样,对很对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只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抓住这个特点,抓住孩子每一次的灵感的闪现,抛弃原来固化的模式和你原来的打算,让孩子自发的对学习中的疑惑或一些不同看法激发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孩子自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这样不就是所谓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作为老师,我想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设置有时还得鼓励;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灵光的闪现,要捕捉住那一瞬间,因为有时候那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光"就是一闪而过的;老师更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让孩子用兴趣引导学习;老师还得要有热情,我发现如果老师能够像孩子一样,兴奋地、热情地对待这些瞬间,孩子也对因为你地投入而更加投入。

《《冰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